第九十一章 徐家的收获-《明国崛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三件事情都很重要,而且还互相影响着,徐淮哪一样都不能安心。

    如今,有那个阿巴商行供应的大量丝织品,徐淮终于解决了第一项问题。

    产量上去了,这是一件好事。

    但是随之问题也是接踵而来,这条航路目前还处在走私的状态。

    由于大商船被禁止打造,所以在海禁的影响下,用小船来走私是最稳妥的。

    徐淮在只能用小船进行运输的情况下,运送的货物数量是有上限的。

    虽说徐淮现在的离着上限还有一点距离,但现在问题依然很大。

    那个阿巴里里商行发来的货单,比徐淮上次在二十多家联合采购的丝织品还要多。

    现在徐淮一边在惊诧阿巴里里商行的财大气粗,一方面又在思考另一个棘手的问题。

    从阿巴里里买的货,便宜量大,要多少有多少。

    自己生产的丝织品,外地转运原料昂贵,纺织工场加班加点,制造成本极高。

    现在徐淮还借着钱进行生产,算起来得有一成的利息。

    徐淮每一百两订单,自己生产的成本,竟然是58两,再加上一成的借款生产利息。

    徐家自己制造的成本,竟然足足有64两。

    再减去接线人曹家收取的中介费,这一共是74两银子。

    徐淮还要拿出利润的三分之一,来维护松江府--吕宋的航线商路畅通。

    每一百两银子里,又有10两银子得维护航线,这就已经84两银子了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徐淮算出来自己生产的利润,每一百两订单,竟然只有17两银子。

    如果从阿巴里里采购,每一百两订单里,就只有30两的采购成本。

    再加上宁国府曹家的中介费10两银子,和航线费用10两银子,总共算是50两银子。

    另一边,徐淮从阿巴里里进货,所能赚到的利润,竟然高达50两。

    所以,利润比这样比起来,达到了一个悬殊的数字。

    自产:购货

    17两:50两。

    看到这个比值,徐淮震惊了。

    之前从松江府收购的均价,是45两的成本,本来就比自产低上13两银子。

    而阿巴里里只要30两价钱,又让出了这15两的利润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