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五章 生产方式-《明国崛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不能急,只能一步步来。

    徐奕现在空有巨大的产能,却不能生产太多,这无疑也是一种痛苦。

    这也是和某些“牛奶卖不出去,只能把牛奶倒进河里”的故事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   那什么时候可以大量生产呢?

    这个问题,徐奕想了又想,只能有两个办法。

    第一个方法。

    这些布匹不能出现在大明的经济体系里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这些布出售之后,不能在大明销售,不能流通到大明的市场里。

    这样,才能让占社会主体的小农不破产,大量手工业者不失业,不产生剧烈的社会危机。

    第二个。

    这些生产出来的布匹,只能在一个不是小农为主体的经济圈里流通。

    这样顶层设计之下,过量的商品输入,与小农无关。

    因为社会主体并非农民,随遇就不会导致小农的破产,也更不会干扰到小农的正常生活。

    所以,建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圈,隔绝两种经济,才能开始良性发展。

    为什么之前,徐奕想要将整个松江府的三大家族全部消灭?

    原由,皆因于此。

    把一个地区所有的保守力量,封建势力全部消灭,才能彻底建立一个内循环的经济圈。

    只有这样做,一方面不破坏大明这套庞大而脆弱的农业经济圈,让社会不在变革中崩溃,产生内乱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还能得到一个稳定的环境,使得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。

    因而,徐奕建立的经济圈,至少要完全掌控一个府的地盘,才能实现经济的循环。

    再之后,就算在松江府建立了一个经济圈。

    可除了松江府以外的地方,依然得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,不能参与徐奕的建立的经济圈循环。

    可徐奕也没有那么多精力,一个个的根除各地方保守的封建势力。

    所以,松江府意外的保守势力,只能慢慢改变他们了。

    连清理松江府三大家族,这样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,徐奕做的都很麻烦。

    就算在徐奕不择手段的加速之下,松江府的全面整合。

    估计也得等到翊国公郭勋被首辅夏言整死,正式告别历史舞台之后,徐奕才能拿下郭家这块最难啃的骨头。

    全面掌控松江府,徐奕清理松江府保守势力完成,估算就得用整整三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想要全部清除整个大明的保守的地主们,估计只有战争这一条路了。

    但是,在FIB的入侵危机之下,进行大明内部的战争,则是天方夜谭,是一个根本就不用考虑的选项。

    外敌加上内战,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,只有白痴才会这么干。

    徐奕现在寻找到的最好的一条路,就是在不破坏大明经济结构的情况下,尽量改良社会。

    这样的模式,可能也是最快速和稳妥的一条道路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