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章 王娇鸾百年长恨-《今古奇观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亦有诗十首。
    录其一云:
    春到人间万物鲜,香闺无奈别魂牵。
    东风浪荡君尤荡,皓月团圆妾未圆。
    情洽有心劳白发,天高无计托青鸾。
    衷肠万事凭谁诉?
    寄与才郎仔细看。
    封皮上题一绝:
    苏州咫尺是吴江,吴姓南麻世督粮,
    嘱咐行人须着意,好将消息问才郎。
    张客人是志诚之士,往苏州收货已毕,赍书亲到吴江。
    正在长桥上问路,恰好周廷章过去,听得是河南声音,问的又是南麻督粮吴家,情知娇鸾书信,怕他到彼,知其再娶之事。
    遂上前作揖通名,邀往酒馆三杯。
    拆开书看了,就于酒家借纸笔,匆匆写下回书,推说父病未痊,方待医药,所以有误佳期。
    不久即图会面,无劳注想。
    书后又写:“路次借笔不备,希谅!”
    张客收了回书,不一日,回到南阳,付孙九回复鸾小姐,鸾拆书看了,虽然不曾定个来期,也当画饼充饥,望梅止渴。
    过了三四个月,依旧杳然无闻。
    娇鸾对曹姨道:“周郎之言欺我耳!”
    曹姨道:“誓书在此,皇天鉴知!周郎独不怕死乎?”
    忽一日,闻有临安人到,乃是娇鸾妹子娇凤生了孩儿,遣人来报喜,娇鸾彼此相形,愈加感叹,且喜又是寄书的一个顺便,再修书一封托他。
    这是第三封,亦有诗十首。
    末了章云:
    叮咛才子莫蹉跎,百岁夫妻能几何?
    王氏女为周氏室,文官子配武官娥。
    三封心事烦青鸟,万斛闲愁锁翠蛾。
    远路尺书情未尽,相思两处恨偏多!
    封皮上亦写四句:
    此书烦递至吴江,粮督南麻姓字香。
    去路不须驰步问,延陵桥下暂停航。
    鸾自此寝废餐忘,香消玉减,暗地泪流,恹恹成病。
    父母欲为择配,娇鸾不肯,情愿长斋奉佛。
    曹姨劝道:“周郎未必来矣,毋拘小信,自误青春。”
    娇鸾道:“人而无信是禽兽也。
    宁周郎负我,我岂敢负神明哉?”
    光阴荏苒,不觉已及三年。
    娇鸾对曹姨说道:“闻说周郎已婚他族,此信未知真假。
    然三年不来,其心肠亦改变矣。
    但不得一实信,吾心终不死!”
    曹姨道:“何不央孙九亲往吴江一遭,多与他些盘费。
    若周郎无他更变,使他等候同来,岂不美乎?”
    娇鸾道:“正合吾意,亦求姨娘一字,促他早早登程可也。”
    当下桥鸾写就古风一首。
    其略云:
    忆昔清明佳节时,与君邂逅成相知。
    嘲风弄月通来往,拨动风情无限思。
    侯门曳断千金索,携手挨肩游画阁。
    好把青丝结死生,盟山誓海情不薄。
    白云渺渺草青青,才子思亲欲别情。
    顿觉桃脸无春色,愁听传书雁几声。
    君行虽不排鸾驭,胜似征蛮父兄去。
    悲悲切切断肠声,执手牵衣理前誓。
    与君成就鸾凤友,切莫苏城恋花柳。
    自君之去妾攒眉,脂粉慵调发如帚。
    姻缘两地相思重,雪月风花谁与共?
    可怜夫妇正当年,空使梅花蝴蝶梦。
    临风对月无欢好,凄凉枕上魂颠倒。
    一宵忽梦汝娶亲,来朝不觉愁颜老。
    盟言愿作神雷电,九天玄女相传遍。
    只归故里未归泉,何故音容难得见?
    才郎意假妾意真,再驰驿使陈丹心。
    可怜三七羞花貌,寂寞香闺思不禁。
    曹姨书中亦备说女甥相思之苦,相望之切。
    二书共作一封。
    封皮亦题四句:
    荡荡名门宰相衙,更兼粮督镇南麻;
    逢人不用停舟问,桥跨延陵第一家。
    孙九领书。
    夜宿晓行,直至吴江延陵桥下,犹恐传递不的,直候周廷章面送。
    廷章一见孙九,满睑通红。
    不问寒温,取书纳于袖中竟进去了。
    少顷教家童出来回复道:“相公娶魏同知家小姐,今已二年。
    南阳路远,不能复来矣!回书难写,仗你代言。
    这幅香罗帕乃初会鸾姐之物,并合同婚书一纸,央你送还,以绝其念。
    本欲留你一饭,诚恐老爹盘问嗔怪。
    白银五钱权充路费,下次更不劳往返!”
    孙九闻言大怒,掷银于地不受,走出大门,骂道:“似你短行薄情之人,禽兽不如!可怜负了鸾小姐一片真心,皇天断然不佑你!”
    说罢,大哭而去。
    路人争问其故,孙老地数一数二的逢人告诉。
    自此周廷章无行之名播于吴江,为衣冠所不齿。
    正是:
    平生不作亏心事,世上应无切齿人。
    再说孙九回至南阳,见了明霞,便悲泣不已。
    明霞道:“莫非你路上吃了苦?
    莫非周家郎君死了?”
    孙九只是摇头,停了半晌,方说备细,如此如此:“他不发回书,只将罗帕婚书送还,以绝小姐之念。
    我也不去见小姐了。”
    说罢,拭泪叹息而去。
    明霞不敢隐瞒,备述孙九之语。
    娇鸾见这罗帕,已知孙九不是个谎话,不觉怨气填胸,怒色盈面。
    就请曹姨至香房中,告诉了一遍。
    曹姨将言劝解,娇鸾如何肯听!整整的哭了三日三夜,将三尺香罗帕反覆观看,欲寻自尽。
    又想道:“我娇鸾名门爱女,美貌多才。
    若嘿嘿而死,却便宜了薄情之人。”
    乃制绝命诗三十二首及《长恨歌》,一篇云:
    倚门默默思重重,自叹双双一笑中。
    情惹游丝牵嫩绿,恨随流水缩残红。
    当时只道春回准,今日方知色是空。
    回首凭栏情切处,闲愁万里怨东风。
    余诗不载,其,《长恨歌》略云:
    《长恨歌》,为谁作?
    题起头来心便恶。
    朝思暮想无了期,再把鸾笺诉情薄。
    妾家原在临安路,麟阁功勋受恩露;
    后因亲老失军机,降调南阳卫千户。
    深闺养育娇鸾身,不曾举步离中庭。
    岂知二九灾星到,忽随女伴妆台行。
    秋千戏蹴方才罢,忽惊墙角生人话;
    含羞归去香房中,仓忙寻觅香罗帕。
    罗帕谁知入君手,空令梅香往来走。
    得蒙君赠香罗诗,恼妾相思淹病久。
    感君拜母结妹兄,来词去简饶恩情。
    只恐恩情成苟合,两曾结发同山盟。
    山盟海誓还不信,又托曹姨作媒证。
    婚书写定烧苍穹,始结于飞在天命。
    情交二载甜如蜜,才子思亲忽成疾。
    妾心不忍君心愁,反劝才郎归故籍。
    叮咛此去姑苏城,花街莫听阳春声。
    一睹慈颜便回首,香闺可念人孤另。
    嘱咐殷勤别才子,度旧怜新任从尔。
    那知一去意志还,终日思君不如死!
    有人来说君重婚,几番欲信仍难凭。
    后因孙九去复返,方知伉俪谐文君。
    此情恨杀薄情者,千里姻缘难割舍。
    到手恩情都负之,得意风流在何也?
    莫论妾愁长与短,无处箱囊诗不满。
    题残锦札五千张,写秃毛锥三百管,
    玉闺人瘦娇无力,佳期反作长相忆。
    枉将八字推子平,空把三生卜《周易》。
    从头思量起,往日交情不亏汝。
    既然恩爱如浮云,何不当初莫相与?
    莺莺燕燕皆成对,何独天生我无配。
    娇凤妹子少二年,适添孩儿已三岁。
    自惭轻弃千金躯。
    伊欢我独心孤悲。
    先年誓愿今何在?
    举头三尺有神忯。
    君往江南妾江北,千里关山远相隔。
    若能两翅忽然生,飞向吴江近君侧。
    初交你我天地知,今来无数人扬非。
    虎门深锁千金色,天教一笑遭君机。
    恨君短行归阴府,譬似皇天不生我。
    从今书递故人收,不望回音到中所。
    可怜铁甲将军家,玉闺养女娇如花。
    只因颇识琴书味,风流不久归黄沙。
    白罗丈二悬高梁,飘然眼底魂茫茫。
    报道一声娇鸾缢,满城笑杀临安王。
    妾身自愧非良女,擅把闺情贱轻许。
    相思债满还九泉,九泉之下不饶汝。
    当初宠妾非如今,我今怨汝如海深。
    自知妾意皆仁意,谁想君心似兽心!
    再将一幅罗鲛绡,殷勤远寄郎家遥。
    自叹兴亡皆此物,杀人可恕情难饶。
    反覆叮咛只如此,往日闲愁今日止。
    君今肯念旧风流,饱看娇鸾书一纸。
    书已写就,欲再遣孙九,孙九咬牙怒目,决不肯去。
    正无其便,偶值父亲痰火病发,唤娇鸾替他检阅文书。
    娇鸾看文书里面有一宗乃勾本卫逃军者,其军乃吴江县人。
    鸾心生一计,乃取从前倡和之词并今日《绝命诗》及《长恨歌》汇成一帙,合同婚书二纸,置于帙内,总作一封,入于官文书内,封简上填写“南阳卫掌印千户王投下直隶苏州吴江县当堂开拆”,打发公差去了,王翁全然不知。
    是晚,娇鸾沐浴更衣,哄明霞出去烹茶,关了房门,用杌子填足,先将白练挂于梁上,取原日香罗帕,向咽喉扣住,接连白练,打个死结,蹬开杌子,两脚悬空,煞时间,三魂漂渺,七魄幽沉,刚年二十一岁。
    始终一幅香罗帕,成也萧何败也萧何!明霞取茶来时,见房门闭紧,敲打不开,慌忙报与曹姨。
    曹姨同周老夫人打开房门看了,这惊非小,王翁也来了,合家大哭,竟不知什么意故。
    少不得买棺殓葬。
    此事阁过休题。
    再说吴江阙大尹接得南阳卫文书,拆开看时,深以为奇,此事旷古未闻。
    适然本府赵推官随察院樊公祉按临本县。
    阙大尹与赵推官是金榜同年,因将此事与赵推官言及。
    赵推官取而观之,遂以奇闻报知樊公。
    樊公将诗歌及婚书反覆详味,深惜娇鸾之才而恨周廷章之薄幸,乃命赵推官密访其人,次日,擒拿解院,樊公亲自诘问。
    廷章初时抵赖,后见婚书有据,不敢开口。
    樊公喝教重责五十收监。
    行文到南阳卫查娇鸾曾否自缢?
    不一日文书转来,说娇鸾已死。
    樊公乃于监中吊取周廷章到察院堂上,樊公骂道:“调戏职官子女,一罪也;停妻再娶,二罪也;因奸致死,三罪也。
    婚书上说:”男若负女。
    万箭亡身。
    ‘我今没有箭射你,用乱棒打杀你,以为薄幸男子之戒!“喝教合堂皂快齐举竹批乱打,下手时宫商齐响,着体处血肉交飞,顷刻之间化为肉酱。
    满城人无不称快。
    周司教闻知,登时气死。
    魏女后来改嫁。
    向贪新娶之财色,没恩背盟,果何益哉!有诗叹云:
    一夜恩情百夜多,负心端的欲如何?
    若云薄幸无冤报,请读当年《长恨歌》。
    第(3/3)页